首页 > 时尚 > 正文
Qzone
微博
微信

电子乐混搭戏曲 《罗刹国》另类话聊斋

时尚 北京商报网 2018-07-21 14:11

 

电子乐混搭戏曲 《罗刹国》另类话聊斋

 

当戏曲遇见电子乐将产生出怎样的化学反应?小剧场话剧《罗刹国》日前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,形体戏剧的表现形式,配上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,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,通过不一样的视觉、听觉感受,让观众去重新定义《聊斋》。这一看似有些颠覆性的创排背后,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?北京商报记者走进幕后将其一一揭晓。

八年磨一剧

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,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,并多次被搬上演出舞台,但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编排的话剧《罗刹国》,则是通过将电子乐与戏曲元素混搭的方式讲述聊斋故事。

据悉,话剧《罗刹国》剧本诞生于2008年,虽然改编自《聊斋志异·罗刹海市》,但文本却有着编剧黄维若留德期间所受的德国戏剧“黑色喜剧”影响。而从创作剧本到搬上舞台,话剧《罗刹国》前后间隔了八年,展现了对聊斋故事的全新解构,它既是中国传统故事,又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探讨着人性的主题。

话剧《罗刹国》讲述在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屿之上,住着面相丑陋又行动怪异的罗刹鬼。一个叫马骥的人类遭遇命运安排落难至此,并遇到了罗刹国的周通判、打鬼团、目夷大人以及梦魇的纠缠。无法逃脱的马骥只好暂住此岛,他明白了罗刹国以丑为美的进阶标准并开始学习和适应,他就这样照着罗刹的方式有模有样的奉承和攀援起来。马骥渐渐磨灭了回归人类世界的希望,更是放弃了寻找为何飘落至此的缘由,梦魇对他侵害的魔力也越发强大,终于堕落于此的马骥再次唤起出逃与回归的想法却为时已晚。

用肢体表达一切

在话剧《罗刹国》的导演赵淼看来,该剧的亮点是采用形体戏剧的表现形式,最大限度地利用戏剧舞台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叙事及表意,它对于现代人的启示是,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守住善良与真诚的本性。

形体戏剧好看却不意味着好演,此类演出对演员自身的表现力有很高的要求。为了让形体戏剧在舞台上得到更好的展示,剧组在开启《罗刹国》的创排前,首先对演员进行戏曲身段、当代舞等形体训练以及面具、皮影等技术操作训练。

“形体戏剧不是为了标新立异,而是想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寻找人们共通的情感点。”赵淼表示,“人们的喜怒哀悲、苦辣酸甜、聚散离合,这些情感全世界都有,人们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表现,比如拥抱、招手,虽然话剧《罗刹国》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,但是我希望不同社会背景的观众都能被其中共通的情感点打动。”

面具符号揭示内涵

在话剧《罗刹国》两个小时的演出中,观众能看到用绸缎展现大海的波浪、旗舞;“二龙出水”、“编麻花”、“把子功”等戏曲的身段,但更多的则是“罗刹”这一具有符号意义的各类面具,这不仅象征话剧《罗刹国》中角色的双面性,也揭示了剧目想要探讨人性多面的内涵。

事实上,面具在推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,因为舞台上的面具大都被人格化并赋予了丰富的情感,人类的真、善、美和假、丑、恶,都在面具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,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表意,使得戏曲题材的展示层次逐渐丰富。

“与以往面具戏曲不同的是,《罗刹国》中的面具是中国首例皮影面具,面具并不是戴在脸上,而是演员们将手持‘眼睛’往上看的皮影化面具进行表演,这是面具与人身体合二为一的演出方式,体现人性表里不一的复杂。”赵淼指出,在造型上演员的脸将是全白,体现了罗刹鬼的特性。演员在熟练操作皮影之余,要按照戏曲身段,上下舞台必须有准确的步数,节奏精准。

在行业人士看来,舞台演出最大的魅力在于假定性,而面具等戏曲中常用的元素又为这种假定性增添了不同的背景,就像中古山水画中留白一样,为观众留下可以思考的余地,也正是通过这种思考,才能引发舞台演出与观众内在情感的共鸣。

北京商报记者卢扬王嘉敏

责任编辑: 3965LC

责任编辑: 3965LC
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~
广告
Copyright © 2018 TOM.COM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
违法信息/未成年人举报:010-85181169     举报邮箱/未成年人举报:jubao@tomonline-inc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