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时尚 > 正文
Qzone
微博
微信

《马可·波罗》用西洋歌剧讲中国故事

时尚 北京商报网 2018-05-18 10:41

 

《马可·波罗》用西洋歌剧讲中国故事

 

《马可·波罗》用西洋歌剧讲中国故事

 

《马可·波罗》用西洋歌剧讲中国故事

 

《马可·波罗》用西洋歌剧讲中国故事

大型原创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于5月16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。该剧投资近千万元,制作耗时约三年,服装委约英国设计师设计共计365套戏服,大大小小的服饰配件加起来多达1800多件。但演出最具挑战的是用西洋歌剧来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,因为这部歌剧是要用中文来演唱的,中文歌剧本身在语言和音调的把控上难度不小,但是借助歌剧这样的西方舞台表演艺术,《马可·波罗》可以更好地“走出去”。

国际名家汇集

马可·波罗的故事对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,而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的精彩呈现源自一个国际化团队的通力合作,导演、作曲、指挥、歌唱家、舞美灯光设计等均来自不同国家。

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的导演是来自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前歌剧总监卡斯帕·霍尔滕,作曲是德国作曲家协会主席恩约特·施耐德,指挥为享誉国际的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,他将执棒天津交响乐团。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多媒体创意总监、奥利弗奖最佳灯光设计得主、“百老汇世界”和埃利奥特·诺顿奖最佳服装设计得主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制作团队当中。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北京站的主演阵容汇集了来自中国、丹麦和英国的优秀艺术家,包括彼得·洛达尔、周晓琳、乔纳森·根索普等中外优秀歌唱艺术家。

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李金生表示,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是对文化交流、创新的一次大胆的、成功的尝试。他强调:“我们用西洋歌剧来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,我们用世界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,这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和创新。”李金生认为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是对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坚定文化自信”,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的积极响应和富有创新性的实践。

传统与创新相结合

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由中国诗人韦锦和德国作曲家施耐德用中文创作,并由中国、丹麦、英国等歌唱家用中文演唱,创作方式可谓独特。该剧从马可·波罗回到意大利被关押在热亚那监狱写起,通过他写作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的过程,展现了他眼中的中国,以及经历的情感故事。德国作曲家施耐德曾经接触过中国民族音乐,也为琵琶、二胡、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创作过音乐。但他仍坦言这次作曲挑战特别大,因为这部歌剧是要用中文来演唱的,中文歌剧本身在语言和音调的把控上难度不小,而自己又完全不懂中文。“我有个好朋友懂中文,帮我把拼音拼出来,我再根据发音来谱曲,过程的确不太容易。”

此外,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的服装由英国的知名设计师艾玛·瑞欧特(EmmaRyott)设计,一共365套戏服,大大小小的服饰配件加起来多达1800多件。与此同时,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采用D3舞台控制系统,由英国视频、多媒体大师卢克·霍尔斯(LukeHalls)参与打造。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:旋转舞台象征着“文明的进程”与“文化的交融”,意味深长。

助力文化“走出去”

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,着眼于讲好“中国故事”。本剧通过深度演绎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与父亲尼科洛·波罗、叔父马泰奥·波罗,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的传奇经历,再现了宋末元初的风云际会、兴衰更迭,以及围绕东西方贸易、文化交流而展开的正义与邪恶、文明与野蛮的较量。波澜壮阔的史诗格局、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、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,彰显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和人文风采,抒发了对人类和平、世界和谐的赞美和祈颂。

被问及为何采用国际化的创作团队,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出品方负责人表示:“文化软实力,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,也是基于中国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、生命力、创新力、传播力和文化张力,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。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,通过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文化外壳,讲述一个中西方人都熟知的故事,这本身是一个天赐良缘的机会。5月4日-6日,《马可·波罗》在广州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,3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89%,总票房突破了150万元,票房和口碑双丰收,对于即将在北京的演出我们满怀期待。之后我们计划将这部歌剧带向国外其他剧院,让中国故事唱响全球。”

北京商报记者卢扬王嘉敏

责任编辑: 3858NCY

责任编辑: 3858NCY
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~
广告
Copyright © 2018 TOM.COM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
违法信息/未成年人举报:010-85181169     举报邮箱/未成年人举报:jubao@tomonline-inc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