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时尚 > 正文
Qzone
微博
微信

北京剧装厂 老国企突围记

时尚 北京商报网 2018-06-22 11:28

 

北京剧装厂 老国企突围记

 

北京剧装厂 老国企突围记

 

北京剧装厂 老国企突围记

服装是传统戏曲演出至关重要的一环,而作为京城“老字号”的北京剧装厂,也在当下戏曲演出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生机。1956年,北京剧装厂由17家剧装行业的私营门店、个体作坊合并而成,60余年传承下来的“剧装戏具制作技艺”还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然而,较为单一的经营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剧装厂的多元化发展,未来可将技艺与民用相结合,让北京剧装厂在舞台之外也能走进大众消费市场。

年收入最高达千万

走进东城区西半壁街,有着60余年经营史的北京剧装厂便坐落于此。从戏曲舞台上常见的盔头、戏服、器具,到宫廷中皇帝、皇后的朝服、朝冠等华丽的剧装戏具都出自这里。

1956年,北京剧装厂最初由17家剧装行业的私营门店、个体作坊合并而成,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“剧装戏具制作技艺”的保护和传承单位。

近年来,国家大力发展戏曲艺术,不仅设立了相关专项资金,还编排了很多类型的戏曲演出剧目,但演出内容除了前期的制作外,北京剧装厂是让这些剧目能够在舞台上呈现最佳效果的关键一环。

“如今,北京剧装厂的客户差不多有100多家,订单量有大有小,有时候一出戏一张大订单会有七八十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,之前还与时装厂、影视剧组有过合作,但主要还是承接政府项目以及演出院团的服装制作。效益最好的时候年收入能达到千万元,利润大概在10万元左右。”北京剧装厂厂长石金栓如是说。

为了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,近些年来北京剧装厂也在尝试着打开大众消费市场的大门。除了演出舞台外,北京剧装厂也在尝试推出定制化服务,这便可以拓展至普通服装消费领域,例如提供私人定制服务,无论是布料的颜色和质地,还是花纹的绣法,都可以进行多元选择。

除了基于营收层面的考虑,石金栓还想强化北京剧装厂的体验服务,现在的剧装厂展览大厅只有观赏功能,就像很多老北京戏楼一样,只有演出功能,“我更希望北京剧装厂可以是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空间,不仅有戏装、京绣、靴鞋、盔头、道具等制作工序的技艺表演展示,一些戏服、朝服还提供试穿,最好连妆发和舞台都备齐,参观者兴致来了就能唱上一段。与此同时,剧装厂的门店、厂房、办公区域可以整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能参观、生产的博物馆,只要走进剧装厂,剧装戏具行当该囊括的东西便都有了”。

60年只为做好一件事

从始至终,北京剧装厂从未拓展新的业务线,在石金栓看来,一批又一批的匠人聚集于此,用60余年的时间只为做好一件事。

相较于其他剧装戏具制作的个体商户,北京剧装厂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。例如被称为“燕京八绝”之一的“京绣”,因为北京的国都史已近900年,历代王朝都会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为宫廷服务献艺,久而久之,形成了浓郁的“京作”地方特色。京绣由于始于宫廷,在用料、针法、配色上都有很浓厚的皇家风范。用料较为奢侈、配色较为夸张、大胆,尤其是大量的金色、黄色,都是京绣的艺术风格,如果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,很难体现出京绣的特色。

戏曲讲究“宁穿破、不穿错”,事实上,现在很多戏服的图样、配饰都失传了,但是剧装厂却保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图样资料,例如“梅、尚、程、荀”四大名旦,“马、谭、杨、奚”四大须生等京剧名家流派的数千份剧装图纸都珍藏在北京剧装厂。

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:“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,北京剧装厂不能局限于定制服务,自身也要独立地开发新产品。比如,在文创领域多做一些文化创意产品。开拓市场的同时结合大众的口味,同时也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业务定位,更要面向市场。”

除了要积极开发新产品,北京剧装厂也要积极地与有相关业务需求的机构合作,对接创意。陈少峰表示,“不能只按照其他公司的委托单纯地做下游产品,而是要主动提出创意,让对方公司接受自己的创意。比如,可以经常与故宫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合作。故宫的平台比较大,拥有大平台的客户,更有利于北京剧装厂向前端发展。另外,北京剧装厂自身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做创意产品,进行营销,然后与有需要的平台进行合作”。

挑战重重求突围

目前剧装厂完全是市场化运营,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,因此大量的运营费用要从利润中扣除。其中,税收便占据了很大的比例,这主要与经营形态有关,因为绣工属于个人,不能开增值税发票,只能缴纳流转税,费用比较高,每年需要缴纳200万元左右,这也是全国的通行做法。但是在云南、四川等有刺绣技艺的地区,会有退税或者抵扣的政策,能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。

人力支出也是不可忽视的成本。除了发出的正常工资外,剧装厂常常会承接院团的急活,有些演出都开始售票了才制作服装,可能10天左右的时间要完成设计、量尺、刺绣和缝制,有些颜色不常见的布料还要现染,目前北京剧装厂有65-70名工人,每个人都在一套剧装成型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,因此加班是常事,加班费也要有所保障,相应的水电、场地租金、材料运输费等也要计算在内。此外,作为国有企业,北京剧装厂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,每年北京剧装厂还要为280多名退休工人提供约人均2000元的供暖费。

如今,北京剧装厂的招工情况也面临着一些困境。事实上,工人基础最好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,但是现在只能招到没有任何剪裁经验的工人,到达工厂后,需要工艺美术师们一点一点教导,一年之后才能制作工艺简单的服装。做戏剧服装要传承,又要满足导演和服装设计师对舞台人物的理解和要求,所以作为剧装厂的工人,要干到老学到老。然而,北京剧装厂珍贵的传统技艺需要继承,但是能注入的新鲜血液并不多,现在一线的工人都是2006年培养起来的,老师傅们基本都退休了。

但北京剧装厂依然是幸运的,60多年来很多从事剧装戏具制作的企业都被市场淘汰,但是北京剧装厂却存活了下来,这主要得益于文化市场的繁荣,正是因为戏曲演出逐渐得到重视,北京剧装厂才能作为产业链的一环维持生产规模,并将传统技法保留、传承下去。在石金栓看来,北京剧装厂应得到与文化院团一样的重视,“如果北京剧装厂没有了,失去的不仅是舞台上一抹亮色,还有一段珍贵的历史”。

北京商报记者王嘉敏实习记者金延娣

责任编辑: 3858NCY

责任编辑: 3858NCY
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~
广告
Copyright © 2018 TOM.COM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
违法信息/未成年人举报:010-85181169     举报邮箱/未成年人举报:jubao@tomonline-inc.com